张珩教授简介
张珩,男,1956年生,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武汉工程大学制药工程学科部主任,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药学会制药工程委员会常委,武汉工程大学制药工程学科带头人。曾担任国家医药管理局“普通高等药学教育专业教材建设委员会”委员。主要获得: 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制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2008年第三批国家特色专业制药工程专业负责人, 2007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制药工艺设计”课程负责人,2010年度湖北省精品课程“
药物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课程负责人。 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2005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2009年国家级教学团队“反应工程课程教学团队”(第三),2005年全国化工高等教育学会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第一),2005年获“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07年武汉工程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2007年武汉工程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2007年武汉工程大学教学优秀一等奖,2008年 “武汉工程大学教学名师”荣誉称号。指导学生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学士论文一等奖5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4名。
张珩教授执教二十八年,始终在制药工程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第一线。先后为制药工程专业研究生、本科生主讲“制药工艺设计”、“制药反应工程”、“制药分离技术”等主干课程9门,指导硕士研究生11人;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国家级教研项目“制药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和湖北省重点教研项目“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药厂车间工艺设计课程研究与实践”四个项目,其中二项经国家级鉴定,结论为国内领先水平。并作为主要研究者参加了教育部国家级教研课题“制药工程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究”和“制药工程专业专业评估研究与实践”两个项目的研究以及省级教研项目1项;主编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系列教材2部(《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制药设备与工艺设计》),副主编教材2部(《制剂单元操作与制剂工程设计》(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规划教材), 《制药工程专业导论》)、参编教材5部,主审教材1部。
张珩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研究与药物工业化过程开发。在科研方面,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重点项目及横向课题90余项,其中“双氯灭痛合成新工艺”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三等奖。“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合成研究”通过鉴定,该项目为国内领先水平并成为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抗溃疡药物瑞巴匹特、新型抗精神病药氨磺必利、抗肝炎新药硫普罗宁、抗病毒药伐昔洛韦等一批项目已进行工业化开发,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在论文、著作方面,在国内外发表科研与教研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著作2部(《绿色制药技术》、《饲料添加剂》),副主编著作1部(《有机药物合成法》),主译专著1部(《制药生产设备应用与车间设计》), 参编著作2部。
一、近五年主要承担的教学工作
1. 药物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本科专业主干课,2004,2006级药物制剂专业120人。
2. 制药反应工程,本科专业主干课,2002~2006级制药工程专业510人。
3. 制药分离技术,本科专业主干课,2002~2006级制药工程510人。
4. 制剂工程电算,本科专业必选课,2003~2007级制药工程专业478人。
5. 制药工艺设计,本科专业主干课,2002~2006级制药工程专业510人。
6. 指导毕业设计01~05级制药工程专业共88人。
7. 指导毕业实习01~05级制药工程专业 144人。
8. 生产实习03~07级制药工程专业 156人。
9. 专业课程设计03~06级制药工程专业93人。
二、承担的主要教学研究项目
1.制药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2008~2010年,项目负责人。
2.构建药物制剂专业“三实一创”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2008~2010年,主要参加人。
3. 工科制药类专业工程教育的研究与改革.湖北省教研项目,2010-2012年,项目负责人。
4.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全国高等学校教育研究会和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2000~2002年,项目负责人。
5.制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药学教育研究会。(重点项目),2008~2010年,参加人。
6.药物制剂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药学教育研究会,2008~2009年,参加人。
7.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湖北省教育厅重点教研项目,1999~2002年,项目负责人。
8.药厂车间工艺设计课程研究与实践,湖北省教育厅教研项目,2005年,项目负责人。
9.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湖北省教育厅教研项目,2000~2002,参加人。
10.国家精品课程制药工艺设计的建设与研究,武汉工程大学重点项目,2008年,项目负责人。
11.制药工程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究.国家教育部,2006年,主要参加者。
12.制药工程专业专业评估研究与实践,国家教育部,2006年,主要参加者。
13.制药工艺学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武汉工程大学,2007年,主要参加者。
14. 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2009年校级重点教研项目,主要参加者。
三、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 工程能力培养中实践的理论教学与毕业实践双支撑教学模式的构建.化工高等教育,2010,27(2),第一作者。
2、再论工科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中的理论课程与毕业设计实践. 化工高等教育,2008,25(6),第一作者。
3、创建国家精品课程制药工艺设计的体会. 药学教育,2008,24(2) :7~9,第一作者。
4、工科大学生毕业实习工程能力培养实践. 化工高等教育,2003, 76 (2): 96~98,第一作者。
5. 制药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32(4):101-4, 第二作者。
6. 制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药学教育, 2010,26(3)1-3. 第三作者。
7、制药工艺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药学教育,2006,22(6):4~6,第二作者。
8、改革制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注重创新及工程能力的培养. 药学教育,2008,24(5),第二作者。
9、制药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药学教育,2006,22(2):27~29,第二作者。
10、改进单纯形法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1(7),第二作者。
11、制药工艺学双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化工高等教育,2009,26(6),第四作者。
12、制药工艺学双语教学初探.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0),第五作者。
13、大学化学实验探究与制药工程设计若干联想. 中国科教创新,2008,(8),64~65,第五作者。
四、编写的教材及专著
1.制剂单元操作与制剂工程设计.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规划教材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年1月,副主编。
2.制药生产设备应用与车间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4月,主译。
3.制药工程工艺设计. (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系列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主编.
4.绿色制药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3月,主编。
5.制药设备与工艺设计,(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系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主编。
6. 制药工程专业导论.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8月,副主编。
7.药物制剂工程. 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参编。
8.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 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7月,参编。
9. 化学反应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度化学反应工程国家精品课程配套教材,2010 年7月,参编。
10.化学制药工艺.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主审。
五、获得的教学表彰及奖励
1、制药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排名第一。
2、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排名第一。
3、工科大学生毕业实习工程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全国化工高等教育学会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2005年,排名第一。
4、药厂车间工艺设计课程研究与实践,获武汉工程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2007年,排名第一。
5、制药工程工艺设计.获武汉工程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2007年,排名第一。
6、药物制剂课程体系的研究.获武汉工程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7年,排名第二。
7、制药工程课程体系的研究,2004获武汉化工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8、2004~2009年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5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4名。
9、2008年获武汉工程大学教学名师称号。
10、2007年获武汉工程大学教学优秀一等奖。
11、2003-2004年度获武汉化工学院“教学优秀一等奖”。
12、1999~2000年获武汉化工学院教学优秀二等奖。
六、承担的主要学术研究项目
1、噻萘普汀新工艺研究,湖北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2008~2010年,项目负责人。
2、瑞巴匹特工艺研究与中试技术开发,湖北省科技厅项目,2004~2006年,项目负责人。
3、α-酮戊二酸及其氨基酸盐制备方法研究,湖北省教育厅项目,2005~2007年,技术负责人。
4、头孢克肟母核与侧链衍生物的合成工艺研究,湖北省教育厅,2001~2003年,项目负责人。
5、D(一)-对羟基苯甘氨酸的工业化技术开发,湖北省科技厅,2001~2003年,技术负责人。
6、α-氨基酸的不对称转换拆分法研究,湖北省教育厅,2002~2004年,技术负责人。
7、川贝雪梨膏工艺研究开发,企业合作项目,2009~2010年,项目负责人。
8、乙酰唑胺小试工艺研究,企业合作项目,2007~2008年,技术负责人。
9、右雷佐生小试工艺研究,企业合作项目,2008~2009年,项目负责人。
10、酸枣仁皂甙及黄酮提取分离工艺技术开发,企业合作项目,2006~2007年,项目负人。
11、阿莫罗芬小试工艺研究,企业合作项目,2007~2009年,项目负责人。
12、伐昔洛韦小试工艺研究,企业合作项目,2004~2005年,第二。
七、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1. 11-氨基-3-氯-6,11-二氢-5,5-二氧代-6-甲基-二苯并[c,f][1,2]硫氮杂 的合成. 精细化工中间体,2010,40(2),通讯作者。
2. 瑞巴匹特羧乙酯的合成.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1(3),通讯作者。
3. 硫普罗宁合成工艺的改进. 精细化工中间体,2007,37(5). 通讯作者。
4. 5,6-二氢-4H-6-甲基噻嗯并[2,3-b]噻喃-4-酮-2-磺酰胺的合成. 精细化工中间体, 2007,37(3),通讯作者。
5. 琥乙红霉素的合成研究. 化学与生物工程,2005,22(9),通讯作者。11. 浅谈“大工程观”下制药工艺设计中需要与非工艺专业校核的设计要点.医药工程设计,2010,31(5):13,第二作者。
6. 瑞巴匹特的合成工艺改进研究. 精细化工中间体,2010,40(1),第三作者。
7. 右雷佐生的合成.精细化工中间体,2010,40(4),第三作者。
8、喷他脒的合成改进 .合成化学,2009,17(5),第三作者。
9、抗过敏药盐酸奥洛他定的合成及工艺研究. 合成化学,2009,17(5),第三作者。
10、4-氨基-5-乙磺酰基-2-甲氧基苯甲酸的合成. 精细化工中间体,2008,38(3):29,第三作者。
11、6,11-二氢二苯并[b,e]氧杂卓-11-酮-2-乙酸的合成. 精细化工中间体,2007,37(2):39,第三作者。
12、3-(2-氧代-1,2-二氢喹啉-4-基)丙氨酸的合成研究. 化学与生物工程,2005,22(10):34,第三作者。
八、学术研究成果及奖励
1、1996年化工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四。
2、2005年获“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